须因气候制宜
随着《节能条例》的实施,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大型公共建筑运行节能成为当前建筑节能工作的焦点。
武涌向《中国投资》表示,截至2007年,新建建筑设计阶段的节能标准达标情况已经猛增到了98%的比例。但节能建筑设计之风席卷全国后,“高”技术导致“高”造价的问题,可能把建筑节能引入一个误区。
很多建筑设计机构为了采用技术而设计,忽略了发展建筑节能必须注重地域和气候特点的设计策略,将因地制宜搞节能抛在脑后。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节能与新能源工程中心主任丁高告诉《中国投资》,2007年他曾经看到土壤源
热泵的设备生产厂家积极游说广州、深圳等地业主。然而土壤源热泵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埋管中水与土壤的热量交换,夏天将水体带来的热量换入土壤,冬天将土壤中的热量吸收到水中,这种技术只适用于类似北京的冬冷夏热气候条件下的地区,才能够保证冬夏季节从土壤中吸收和散发的热量基本一致,而在东南、华南等夏热冬暖地区只能一味地向土壤中排放热量,而导致土壤内部热量无法释放,最终造成这片土地无法继续使用,而土壤源热泵设备几年后就面临报废的命运。
丁高认为,新建建筑节能必须本着因地制宜、因气候制宜的思路发展。
而长江流域的气候特点是冬季短,室外温度多在0℃左右;夏季长,普遍需要空调;梅雨期需要除湿;地表水资源丰富。这种气候与自然条件,并不适合发展大规模集中供热或热电冷三联供设施。
目前,长江流域建设的大型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和热电冷三联供项目,无论是以燃煤还是以燃气为动力,都存在很多能耗不合理问题。夏季使用发电余热制冷,效率仅为电制冷效率的20%左右。采用集中供冷要依靠大型循环管网输送冷水,直接导致了循环水泵电耗的增加。
丁高认为,长江流域适宜推广各种水源热泵技术,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地下水、地表水资源,系统解决
采暖和空调需求。
新技术推广契机显现
在奥运期间,奥运村的空调供冷使用的正是以再生水为能源的热泵冷热源系统。北京市地质勘查技术院与北京华清集团合作,完成了奥运村再生水热泵冷热源系统。
在奥运村北侧4公里处,有一个清河污水处理厂,每天超过40万吨的污水经过处理后变成二级出水排入清河。北京市地质勘察技术院副院长黄学勤告诉《中国投资》,通过对清河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进行了水温、水量、水质监测试验,监测结果表明,再生水夏季水温最高26.5摄氏度,冬季水温最低12.5摄氏度,与室外大气温度温差10到20摄氏度,是良好的低温热源和散热体。
这套系统主要由再生水取水退水管线、换热站、中心机房、奥运村末端
散热器4个部分组成,其中热泵机组是“心脏”部分,中间循环着的是不破坏大气臭氧层的绿色环保“工质”。夏季制冷时,设置在各个房间内的风机盘管吹出徐徐凉风,把房间热量通过冷冻水循环带入热泵机组蒸发器,热量由“工质”气体、液态的变化,最终转移到再生水中来,再生水的温度从26.5摄氏度升到35摄氏度,但水质并不发生变化,也不会消耗水量,最终仍然回归清河。
相对于常规制冷方式,奥运村再生水热泵冷热源项目可以节电15%以上,冬季每年从再生水中提取能量折合标准煤约3600吨,折合天然气约270立方米,比燃煤采暖可减排二
氧化碳8600吨,二氧化硫48吨、粉尘80吨。
对北京而言,目前日处理污水量约268万吨,如果参照奥运村的设计模式,可以为2000万平米的建筑
供暖,供冷。
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全市的宾馆、饭店、商厦、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面积仅占民用建筑的5.4%,但全年耗电量却高达33亿度,接近全市居民生活用电的一半。《北京市建筑节能2008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要将重点放在建立北京市能耗分项计量监测平台、开展100家国家机关和大型公建的能耗审计和能效公示工作。
11月中旬,《中国投资》对京燕饭店节能改造项目做了深入调查,改造后的能耗成本仅是改造前的一半。以此做一个保守推断,光是北京市大型公建做完节能改造后,每年可节约几亿度电。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都将十分显著。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