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各方面的数据表明,行业的冬天已经来临。如何熬过这个寒冬?不少房地产企业把希望寄托在政府救市、暖市和托市上,但是从当今的时局看过冬的"棉衣"还得自己准备!各房地产企业除了冷静地应对之外,还应该利用"冬天"这个难得的休养生息期,进一步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深入地思考与反思。
产品模式转型:由注重营销包装转向内在品质建设
中国房地产业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是问题也不少。整体来看,目前大多开发商偏重营销包装,将有限的资金和成本更多地投入到外部形式和花园的打造上,与人居生活品质更为密切的居住功能行为需求,包括舒适健康的声、光、热以及空气质量、管道设施等方面反而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所以,现在大多数房屋好看不好用,离舒适、健康、方便、安全的要求还存在相当的距离。这就好比我们做冬衣,衣服面子采用新颖款式和昂贵的锦缎,但是里边却是连基本的
保温功能都不具备,更谈不上做工的细腻和穿着的舒适。这是远远不够的。
前不久,几位曾经在中国参与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和指导工作的日本资深住宅专家,对目前我国住宅建设中普遍存在的这种倾向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们认为,20年来中国住宅建设在速度和数量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住宅内部设施和空间设计的精细程度没有太大进步。中国住宅100平方米的居住面积功能,可能只能相当于日本住宅70平方米的效用。这是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的!
如何理解品质的真正内涵,应该重点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住宅舒适度的问题,一个是绿色节能的问题。住宅的舒适度要通过功能空间的科学合理配置、对行为居住学的深入研究、空间设计的精细化以及各种人居科技手段来实现。这方面我们与国际上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绿色节能则是当前业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绿色建筑强调的是资源和能源的合理配置和最大化,是环保和低
碳化,强调的是舒适健康。
开发模式转变:从粗放型转向产业化、集约化
总体来看,现阶段我国的房地产开发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住宅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住房建设水平仍处在粗放型生产阶段上,尚未形成集约化生产;住房建设技术落后、成本高、效益低、质量差;住宅产品能耗大。
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到底是因为我国尚未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集成化住宅生产体系。如果还是遵循从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思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住宅建设模式的问题。要提高住房建设质量和建设效益,根本出路在于住宅产业现代化,这已经构成危及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需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此次市场的低潮和调整,仅仅依靠土地和地段就能赢取市场的时代即将结束,未来的竞争将越来越体现在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上,产品精细化和专业分工细化将是一个重要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将由全能型向专业型逐步转变,只有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精明化增长才有可能获得持续发展。
与【】相关热点资讯:
【了解更多 “” 相关信息请访问
节能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