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住宅建设已进入了更新换代的高峰时期。在广大农民奔向小康的同时,村镇住宅的能源消费水平也同时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现在,我国农村
民用建筑商品用能总量和单位面积的商品能耗量都要高于城市建筑。而我国农村的民用建筑面积为240亿平方米,占全国总建筑面积的60%。如何在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和保证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前提下,营造出一个健康、舒适和安全的农村建筑室内环境,而不造成能源消耗的大幅度增长,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战略性问题。
为此,本报记者走访了清华大学
建筑技术科学系的农村
建筑节能课题组,了解到我国在农村建筑节能方面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
我国农村建筑能耗形势严峻
根据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2006年至2007年组织的大规模农村调研发现,农村生活能耗已达1.9亿吨标煤,占到中国建筑总能耗的37%。其中60%为煤、电等不
可再生能源,40%为薪柴、秸秆等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明显增大。在这如此庞大的耗能中,北方农宅每年的
供暖能耗就达到0.9亿吨标煤,占农村总能耗的45%,并且煤是供暖的主要燃料。
同时通过对北京地区农村建筑和能源现状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调研和分析,得出了供暖能耗偏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农宅本身
围护结构的热特性欠佳。97%以上的农宅围护结构均无
保温层,且
窗户、屋顶等
密封性差。二是供热
设备效率低下。超过50%农户使用地炕和土暖气供暖,然而其热效率仅有40%左右。三是农民节能意识薄弱。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民更加注重农宅的美观性,但对农宅功能及能源利用效率考虑不多。
由于农宅存在大量的非清洁燃料的低效燃烧,加之在农村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农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如煤炭、秸秆和薪柴的直接燃烧,房间功能布局的不合理,人员在室内吸烟、通风排烟措施的缺乏,以及家禽的随便散养等,使农村的室内环境与山清水秀的室外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农村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
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系的农村建筑节能课题组从2006年初开始进行了一些农村建筑节能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性尝试,明确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方法,并开展了一系列农宅节能技术集成与工程实践研究,对农宅墙体
保温、被动式
太阳能利用、行为模式节能、主动式系统利用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分析,并对各种技术的节能效果进行了评价,具有开创性意义。
实测结果证明,该课题组所开发的技术成熟易行、安全可靠,可以切实达到改善农村既有和新建建筑居住条件、节省能源、减少污染的目标,每年可以减少农户50%以上的冬季供暖燃煤消耗量,并能够将冬季室温从10℃左右提高到16℃以上。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客厅外的一间
玻璃走廊,技术人员称其为阳光间。据介绍,在农宅保温良好的情况下,冷风的渗透对建筑负荷的影响较大,而农户的开
门开窗又对冷风的渗透量产生直接影响。于是,在一些适宜的住房结构中增设阳光间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在设定的情况下,阳光间可以节能60%。
在总结分析示范工程经验的基础上,该课题组探索出了适宜的农村能源发展战略和节能策略,认为农村能源的发展方向应该基于当地产生的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配合太阳能、风能和小水电等无污染可再生能源,再辅助少量电能,发展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农村能源解决途径,从而真正解决农村对常规商品能源的依赖。
技术推广应用情况及未来发展前景
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系的农村建筑节能课题组在新农村建筑节能方面的研究是国内的首次大规模尝试,在节能评价体系、系统优化、技术集成、综合示范等多个方面居领先地位。研究成果已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拍摄成专题电视片。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克·史密斯教授对本研究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将推进申报首个中国农村节能清洁发展国际专项。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也对本成果进行了专门报道。
目前,课题组已经在北京房山地区完成了村级生态节能型农宅集中示范工程,并联合北京市可持续发展促进会等单位,在平谷、石景山、怀柔、密云等多个郊区县完成了500多户农宅实际改造工程。如果在整个北方地区进行推广,每年可以节约
采暖煤耗约0.5亿吨标准煤,折合500亿元人民币,经济效益显著。
与【】相关热点资讯:
【了解更多 “” 相关信息请访问
节能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