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需要增加第二道防水设防的节点,主是针对排水槽排出的可能的渗流水。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玻璃和金属构件表面上容易形成冷凝水,需要增加第二道辅助冷凝水排水槽进行控制。
积水应通过引渡部分设计以便将排水槽中的积水排出。
水平横梁外露部分要低,以便让水在它上面自由通过。同时横梁内部应具有排水槽,可把水送到竖梁(或主梁),通过主梁排水槽最后将水排到室外。
4.2.6 天沟和檐沟(图5)

天沟、檐沟经常受水流冲刷、雨水浸泡和干湿交替,是玻璃采光顶的第三个典型节点。此处是水量的最后汇集处,又是与建筑结构的过渡部位,建议以下构造技术要点:
为保证其
可靠性,应增加设防道次,至少不低于三道设防,应增设铺附防水层,考虑
保温效果的同时,应使用空隙度大的
发泡材料,也利于排水找坡。
天沟、檐沟与屋面交接处变形集中,容易
开裂,为增强抗裂能力,应采用能够吸收大变形量的密封胶,并且进行柔性连接。
特别要注意大排水量时的水位增高所造成的水流回流。类似的古建筑中的“尿檐”现象就是大雨量时延扣瓦缝隙回流到室内。2004年4月29日,故宫新修缮的武英殿出现漏雨状况,据故宫古建修缮中心调查,发生的是“尿檐现象“,“尿檐”是建筑学俗语,指屋檐及其排水系统不能导出全部雨水,部分雨水因此侵入琉璃瓦的缝隙,迂回流经多处,最终表现为侵蚀檐体。究其具体位置,一是琉璃瓦覆压咬合的尺寸不够,二是瓦顶铺设的角度不对。
目前,国内有工程采用德国的天沟虹吸技术进行排水。其优点是排水量大、所需空间和面积较小、安装灵活方便、系统具有自清洁特点、不易堵塞。缺点是需要
支架和噪音。虹吸式排水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当天沟积水深度逐渐加大并超过雨水斗上表面高度,掺气比值迅速下降为零,雨斗内水流形成负压或压力流,泻流量迅速增大,从而形成饱和排水状态。其技术特点在于虹吸式雨水斗设计,水进入立管的流态被雨水斗调整,消除了由于过水断面缩小而形成的旋涡,从而避免了空气进入排水系统,使系统内管道呈满流状态。利用了建筑物高度赋予的势能,在雨水的连续流转过程中形成虹吸作用,导致水流速度迅速增大,实现大流量排水过程。
5. 漏水点检查:
实际工程中漏水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漏水最直接的检验是在建筑物实际使用中自然界有水时的状况。寻找并确定漏水点是掌握漏水原因的最好办法。
如果不能明显确定漏水点,寻找进水点最便捷的方法是浇水测试。既从采光顶的底部结构外侧开始,用水喷在怀疑漏水区域,然后检测建筑物内部的水分,按玻璃水平分格的高度,延垂直方向重复此程序,直到最高点。
漏气点和漏水点往往是同步的。检测漏气点比漏水点可能还要困难,在冬季,室内入口区域容易鉴别,但室外空气就不那么明显了。仔细检查,可以确定室内空气漏点。但是气体密封往往藏埋在采光顶的节点构造内部。这是就需要从节点设计图纸入手,仔细研究怀疑部位,确定区域,必要时要拆
卸扣板或构件表面,就能确定渗漏点,做必要的修复。
参考文献:
[1]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
[2] 《
建筑防水工程师手册》沈春林主编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3] 《工程渗流力学及应用》苑莲菊 李振栓 武胜忠 杨 展 赵志怀编著 北京 中国
建材出版社 2001
[4] 《建筑玻璃实用手册》[美] Joseph S.Amstock 主编 王铁华 李 勇 译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5] 《
建筑胶粘剂与密封胶应用手册》[美] JOSEPH S•AMSTOCK著 吴良义 李立娟等译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6] 《虹吸式排水系统设计施工要点及优越性》李永奎 吴哲元著 上海 《建筑施工》2003年第6期.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