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内容由[中国幕墙网ALwindoor.com]编辑部整理发布:
设计灵感:中华书简的现代转译
中国馆的设计灵感源自中国古代的竹简,设计巧妙融合了竹子、汉字和书卷等文化符号,将古老的竹简与现代信息时代的发展相结合。
馆的外立面以五种书法字体(金、篆、隶、行、楷)镌刻着119句中国历代诗词名篇,涵盖《诗经》、《楚辞》等经典著作。
这些文字不仅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传递着“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思想。
竹简幕墙:传统材料的创新应用
竹简幕墙是中国馆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竹子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性元素,是一种可再生建筑材料,具有生长周期短、易降解、传热系数低等优点。
中国馆采用竹简墙体,并在外侧设计了间距约1.2米的78组格栅柱廊,如同竹帘一般,营造东方园林的意境。这种设计不仅丰富了空间体验,还能起到一定的隔热、降噪作用。
项目团队将书法艺术呈现在竹简外墙上,参数化设计技术确保了每片竹简的弧度误差控制在0.1毫米级,既确保了艺术性,又增强了结构稳定性(词条“稳定性”由行业大百科提供)。
阳光板屋面:自然采光的艺术与科学
中国馆的屋面采用270多块轻透阳光板,具有一定的柔性。这些阳光板不仅增加了自然光引入,减少照明能耗,还贴合了中国馆曲面屋顶的效果。
为了保证防水、抗风等安全性能,设计团队进行了多次加压淋水试验,并在屋面下方增设排水(词条“排水”由行业大百科提供)沟,通过檩条高差将水“倒出”室外,实现了疏堵结合的效果。
这种设计使中国馆成为一件“活的科技艺术品”,通过自然采光减少照明能耗,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共生。
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碳理念
中国馆从设计选材到施工运营,都坚持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的原则。建筑主体采用竹材与钢结构结合,选用新型低碳固碳竹质产品。
馆本身是一件“活的科技艺术品”。其主体结构采用竹材与钢结构结合,看似古朴的竹简外立面,实则运用了国内自主研发的新型低碳固碳竹材。这种材料比传统建材减少30%碳排放,还能像植物一样持续吸收二氧化碳。
考虑到后期拆除的便利性,中国馆采用了装配式可逆化建造设计,重要构件材料在国内采购生产,分批运送至施工现场,进行装配式安装。这种建造方式采用全螺栓连接,而不是传统的焊接,可以减少施工产生的废弃物。
建造智慧:中国速度与质量的完美结合
从2024年2月开工,到2025年3月底完成全部施工任务,中国馆率先通过各项许可验收,建出了“中国速度”、展现了“中国质量”。
建筑主体钢结构构件超3700件,多处不同曲度的弯扭构件和复杂节点带来挑战。项目团队应用三维扫描技术,提前核查构件尺寸,将偏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
中国建研院还原创研发了中国馆智慧建造管理平台,实现建筑材料从生产加工、运输、装配式组装,直至最后拆除的全过程动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