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过窄 剪切时圆盘剪间距调整过窄;热粗轧宽展余量不足;热精轧圆盘剪调节时,没有很好地考虑冷
收缩量与剪切时的剪切余量。
19.过短 剪切时定尺不当或设备出现故障。
20.镰刀形 热轧机轧辊两端辊缝值不同;导尺送带板不正,带板两边延伸不同;热轧机轧辊
预热不好,辊形不正确;乳液喷射不均或喷咀有堵塞;压光机轧制时板片未对中。
21.裂边 铸锭加热温度过低,
热压时产生的裂边没有全部切掉,冷轧后裂边扩大;热轧辊边量过小,可能产生裂边;压下率过大或过小;铸锭浇口部分未切掉,热轧时就会裂边;切边时两边切得不均,一边切得太少,可能产生裂边;退火品质不好,金属塑性不够;包铝板放得不正,使一面侧边包铝不完全。
22.
裂纹 铸锭本身裂纹或加热温度过高或过低;轧制率不适当引起压缩。
23. 收
缩孔 铸块品质不好。
24.
白斑点 冷轧用的乳液不清洁,或新换乳液搅拌不均。
25乳液痕 轧制时乳液没有吹净,使乳液卷入筒里;热精轧温度太低,乳液浓度太高;风管里有水,随空气吹到带板上。
26.包铝层错动 包铝板放得不正,热粗轧时金属包铝板和铸锭间发生错动;热粗轧轧制时铸块送得不正;焊合轧制时压下量太小,没有焊合上;对侧面包铝铸块辊边量太大;精整剪切及热精轧切边量不均,一边切得太少。
27. 凹陷(碰伤) 板片或卷筒在搬运或停放进程中被碰撞;冷轧或退火时卡子打得不好,以及退火料不干净,有金属物或突出物;冷轧时卷入硬的金属渣或其它硬东西。
28.松树枝状 冷轧时压下量太大,金属在轧辊间由于摩擦力大,来不及流动而产生滑动;轧制液浓度太大,流动性不好,不能均匀分布在板带面上,轧制后就会产生松树状;厚度显示仪器出现故障;冷轧张力太小。
29.压过划痕 热轧产生波浪或镰刀形,当其通过尾部给料辊、剪刀、三辊等时被划伤,及轧热机导板之划伤,并被压过;退火装料或搬运次数多,使卷筒松层;热轧道路粘铝划伤带板,经冷轧后产生;冷轧机的道路,三辊、五辊出现粘伤或转动不灵,划伤、擦伤铝板,经轧制而产生;冷轧及热轧张力不稳定,张力大小不匹配,或装卸卷时不小心,使层间错动擦伤板面。
30.硝石痕 淬火后洗涤不净,板片表面留有硝石痕压光前擦得不干净。
31.印痕 冷轧机轧辊粘有金属残渣,或轧辊上带有印痕印在板面上;矫直和辊子上粘有金属残屑,未清辊或清辊不彻底。矫直前金属残渣掉在板片上,经矫直而造成。
32.粘铝 在剪切机列上因矫直机辊子不干净造成粘铝;精整时的所有多辊矫直机易粘伤片板面;热轧或冷轧时轧辊粘铝造成板带粘伤。
33.折伤 薄板搬运不小心。
34.揉擦伤 淬火后板片
弯曲度太大,互相擦伤;装卸料时不小心,或装料量太多,使板片互相错动。
35.横波 冷轧薄板时张力控制不当,使卷筒内匝在卸卷时造成雀窝;轧制过程中中间停车。
36.包铝层厚度不合格 热轧焊合压下量过大;热轧尾部或预剪切头切尾量太少;包铝板用错了;碱洗时间过长。
37.油痕 冷轧以后板上残留轧制油。
38.滑移线 板片在拉伸时因拉伸量太大出现的滑移线(沿途45°;)方向。
39.水痕 淬火后未擦干净,压光时压在板片上。
40.表面不亮 轧辊、压光辊、矫直辊光洁度不够,
润滑性能不好,太脏。
41.小黑点 在
热轧板材过程中,由于高温乳液分解,分解产物与在轧制过程中因润滑不好使轧辊与铝板摩擦而产生的铝粉在高温下相互作用,产生“小黑点”混合于乳液中,经过轧制又压到铝板表面上,形成小黑点;乳液
稳定性不好,不清洁,润滑性不好,用硬水配制,乳液喷射到轧辊上不均匀,及辊道不清洁,辊道、地沟、油管、油箱不清洁也易产生“小黑点”。
42.
起皮 由于铣面品质不好,加热铸块表面氧化,铸块本身品质不好形成条状或块状起皮。
43.分层 在轧制过程中,带板端头或边部产生不均匀变形,继续轧制时扩散而成。
与【】相关热点资讯:
【了解更多 “” 相关信息请访问
型材专区 】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