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各种建筑无论是桥梁、办公楼还是居民住宅都有明确的建筑
设计使用年限,但是至今没有建筑寿命标准。有关专家认为,建筑寿命的长短不能用使用年限来衡量,它与建筑的设计质量、施工质量、使用维护都有密切关系。
国家建筑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总工程师邸小坛对记者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建筑设计使用年限标准经历了1966年、1974年、1989年、2000年四次更改。建设部2000年出台的关于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一系列标准,规定我国桥梁设计使用年限是100年至120年,重要的和有纪念意义的建筑设计使用年限是100年,一般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是50年,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般建筑物设计使用年限50年至100年相近。
邸小坛说,尽管西方发达国家的建筑设计年限与中国相近,但是由于西方国家比较注重对建筑物的维护和保养,才使其建筑寿命不断延长。他说,我国也有很多建筑寿命悠久的古建筑,如赵州桥、长城、故宫等。这些古建筑物寿命长的原因,其实也主要是我国历朝历代不惜花重金对其进行修缮维护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各类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与建筑寿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据邸小坛介绍,建筑物的
耐久性(寿命)这一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一些建筑科学专家到国外参观交流时,才了解到的。国外的建筑行业很重视研究建筑结构的耐久性,也就是建筑寿命。而我国长期以来没有重视对建筑耐久性的研究。
近年,随着我国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地震、台风造成不少房屋倒塌,这与建筑物的设计质量和施工质量都有重要关系,也凸显出我国建筑物抗灾能力较弱。
现在大城市的建筑物存在的安全隐患也比较多。除建筑结构问题外,还有大面积的
玻璃幕墙,玻璃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特别容易
爆裂。一些高楼大厦用各类瓷砖粘贴成的华丽幕墙也容易掉下来。还有楼顶五彩缤纷的巨大广告牌都是影响公共安全的重要问题。这些室外的隐患很普遍。为了消除这些安全隐患,延长建筑物的寿命,我国科技部和建设部已经立项研究一个名为《既有建筑鉴定与改造综合技术与示范工程研究》的新课题,并拿出一亿元的课题经费来支持研究建筑物的安全和寿命。
据了解,这一课题涉及我国建筑物耐久性问题:一是安全性评定;二是适用性评定;三是耐久性评定;四是抗灾害能力评定。
国家建筑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陈凡认为,我国对建筑物寿命的重视程度比不上西方国家,对建筑耐久的评估没有依据和标准,目前我国对建筑物质量的监测主要还是停留在对建筑物的现状监测上,而且较少涉及对居民住宅的质量监测。
新建民用住宅是否存在偷工减料造成的质量问题?邸小坛说,施工中偷工减料的现象很普遍,这也是影响建筑物耐久性的主要因素。尽管建设部有一套严格的质量标准,但是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偷工减料损坏建筑物质量的现象。(殷丽娟)
短视引致短命 一些建筑提前报废
日前,随着一声巨响,山东省青岛市总高度62米、19层高的青岛大酒店,在三秒钟内倒塌。据介绍,旧楼拆除后,这里将建造三栋总面积达八万平方米的商务写字楼。而这个大酒店是上世纪80年代的建筑,楼体全部使用
钢筋混凝土浇筑,坚固得像碉堡一样,原本可以继续使用的建筑就此拆毁,委实令人惋惜。而此前不久,为修建地铁枢纽,上海也刚刚拆掉了四平路和大连路口的一栋上世纪80年代的
高层建筑。
一座本可以使用50年到100年的建筑,却因为种种原因被“一拆了之”或“一炸了之”,导致“报废期”大大提前的情形已不鲜见。针对此种现象,专家指出,建筑短命现象的后果相当严重,不但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更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威胁,亟待引起各地城市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按照我国《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的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
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年到100年。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建筑的实际寿命与设计通则的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像青岛大酒店这样建成仅30年左右就被拆除的高层建筑在我国为数不少。
相对于短命的青岛大酒店等商业服务类建筑,民用住宅的寿命也短得可怜。建设部的一项调查显示,国内住宅的平均寿命仅为30年。此外,处于露天环境下的桥梁耐久性更加令人担忧。目前在役的
混凝土桥梁出现钢筋
锈蚀、混凝土
开裂的现象十分普遍。比如国内最早建成的北京西直
门立交桥因质量问题被迫拆除,使用期限不到19年。天津中环路上的众多立交桥,在运行十余年以后,也陆续进行大修或部分更换。
对此,我国著名土木工程专家、工程院院士陈肇元担忧地说,建筑短命现象的后果相当严重,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更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威胁。如不采取措施,我们可能会陷入永无休止的大建、大修、大拆与重建的怪圈之中。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