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己有建筑门窗幕墙产品、工程技术、配套产品、原材料、试验方法等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达200多项。这些标准、规范既参照了国际和发达国家的相关内容,又结合了中国复杂的地理气候环境和国情,其科学性、实践性、系统性都达到了国际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
2.
硅酮结构密封胶主要用于建筑幕墙受力的结构性
粘接。用胶接取代
焊接或机械连接,是建筑幕墙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标志之一。
1995年前,我国建筑
硅酮结构
密封胶全部依赖进口,每年进口多达5,000吨左右,用汇上亿美元。不但价格昂贵,而且
相容性、
粘接强度等各种实验全部在境外进行,影响工期。
我国建筑幕墙行业工程技术人员以极大的热情参与
硅酮结构胶的研究开发和工程实践。目前我国广州白云、杭州之江、郑州中原等公司的国产的硅酮
结构胶的品种、性能、工艺、质量都己经全面达到进口产品的先进水平。预计2005年该产品的国产化率可达90%0同时,我国还研制成功了环保型石材
密封胶、
干挂石材胶、
中空玻璃专用密封胶,
防霉密封胶等产品,都为建筑幕墙工程的技术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
3.
点支承玻璃幕墙是玻璃幕墙的一个新的发展分支,它是现代建筑艺术的标志之一倍受青睐。
这项技术是珠海晶艺玻璃工程公司
罗忆先生首先引进和开发的,为建筑幕墙工程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填补了国内幕墙设计和施工技术的一项空白,深圳三鑫等公司为后起之秀。
点支承幕墙的
支承结构从
钢结构、双层索系发展到单层索系、单根索系、空间索系、索梁和索杆体系、玻璃结构等。设计计算理论从
刚性结构扩展到
柔性结构和半柔性结构。很多国内专家学者在这些技术领域的研究均有所突破。北京新保利大厦的单层索系点支承幕墙高宽约达86mX60m,为世界之最。
4.双层结构幕墙发展迅速,石材幕墙不断改进。
我国从1998年引入了双层结构幕墙,从北京的国家会计学院、北京旺座的双层结构幕墙工程开始,现在己发展到南京人寿、深圳彩电中心、深圳TCL,武汉精伦、浙江丽水、杭州电力等十多个幕墙工程,构件从国外的箱体单元式,结合中国国情开发了分体单元式、外单元内构件式、内外构件式等经济适用的结构,从外通风、内通风体系发展了内外结合通风体系、生物气候缓冲层等多种形式,
热工计算既有静态法,也开展了CFD动态法研究,开展了热工试验和舒适度试验;国内已有不少的幕墙公司能够自主设计。
有一些幕墙公司己有自己的专利。目前上海、北京、浙江予深圳、湖北、江苏、广东等省市己有20多项工程设计采用双层结构幕墙,有一些正向生态型、舒适型、智能型方向发展。
通过工程时间和实验,中国正、逐步缩小
销钉式、T型挂件、蝴蝶挂件等
干挂石材幕墙的应用,改进了国外的
背栓,开发了双切面
抗震型背栓和背卡式等新型
干挂件,石材
面板从
花岗石扩展到非花岗石、蜂窝石材、
人造板材等多种面材。中国石材幕墙高度已达到230米;中国石材幕墙最大
风荷载的设计值已达12kLPa。
5.断热型建筑铝
型材和
隔热条。
建筑幕墙和铝
合金门窗专用的断热型建筑铝型材的开发成功并大批量的推广应用。它为高效节能铝门窗的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建立了新的市场发展空间:为开发
节能环保型建筑幕墙提供了新的技术基础。采用断热型建筑铝型材,配置低
辐射(LOW-E)中空玻璃制成的节能环保型铝门窗,主要物理性能参数已达到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目前我国引进了“注
塑料法断热铝型材”和“嵌条法断熟铝型材”两种生产工艺技术和成套专用
设备。已在深圳、南海、佛山、西安、秦皇岛、北京等地建成了上百条断热型铝型材
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现在我国己研制成功断热型铝型材专用的高
强度玻璃纤维增强树酯(
PA66GF25)型断热嵌条;试制成功了断热节能型铝门窗、幕墙专用加工设备,为全面推广这项技术创造了条件。
6.建筑门窗与建筑幕墙
CAD系统。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十分重视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计算机辅助加工系统(
CAM)和计算机应用于企业管理等计算机推广应用工作。
建筑门窗和建筑幕墙CAl)系统及下料优化技术软件,在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铝门窗幕墙委员会、重庆大学和内江百科科技有限公司的努力下,不断吸取了全行业广大设计技术人员的经验和创新成果。已经完成了各种建筑门窗(铝、塑、
彩板、钢窗等)及各种建筑幕墙(玻璃、全玻、单元、金属、石材等)的产品设计、图形绘制、结构计算、文件编制、标书编辑、
线材优化、
板材优化等辅助设计软件。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举办CAD推广应用培训班30多期。各地一些大专院校和民营科研杉l构也参与了门窗与幕墙CAD应用软件的开发和推广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约有200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了CAD设计系统。建筑幕墙的计算机出图率达到100%,建筑门窗计算机出图率达到80%左右。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委托重庆大学和内江百科研究所联合研制开发建筑门窗CAl)设计软件系统以及线材、板材优化下料技术软件的研究成果,通过了部级鉴定,并获得了部级优秀科技成果奖。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