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幕墙网 06月22日消息 】和大多数依赖出口的生产密集型企业一样,两年前的金融危机重创祁县
玻璃器皿业,80%的玻璃器皿企业因接不到订单而倒闭。而如今,这个玻璃 之乡再次面临新一轮危机:节能减排 。
祁县,这个位于太原市以南80公里、人口只有26万的县城,曾在2002年被中国轻工联合会授予“中国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称号。该县出口人工吹制玻璃器皿年产值10亿人民币,是全国最大的玻璃吹制品出口基地,上缴利税占到县财政收入的三成以上。
今年5月初,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分别对炼铁、炼钢、水泥、
电解铝、玻璃、造纸6个行业做出产能淘汰具体要求。5月27日,工信部又下达了今年18个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任务,其中上述6大重点行业淘汰任务大幅超过国务院通知要求。
祁县的山西宏艺玻璃器皿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主任张腾说:“虽然玻璃器皿行业不在国家明确淘汰的
建材玻璃范围内,但这也绝不是朝阳产业,它同样是资源型的、高耗能型产业。玻璃器皿行业面临转型,但根本转型很难。”
转型之外迁
除了晋商故里、乔家大院,祁县现在最出名的就是玻璃器皿了。
放在两年前,赵理(化名)不会考虑离开本土到外地发展,更不会想到离开国内到国外建厂,这对他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用他的话说:“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出此下策。”
2003年,赵理随当地玻璃器皿加工热的大潮拥入了这个当时纯利润超60%的行业。30多个工人,一台土
窑炉,他的玻璃器皿加工厂以最简陋的规模成立起来。由于当时经济形势好,加之生产原料的成本低廉,赵很快从这个小工厂上赚得了第一桶金。
一切变化始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单靠出口生存的祁县玻璃器皿加工产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外订单锐减,很多小厂开始拿不到订单,大厂则开始接以前从来不做的小额订单,抗风险能力差的小玻璃器皿加工企业开始陆续倒闭,仅金融危机一年,祁县玻璃器皿企业就从峰值时的160多家锐减到不足50家。
祁县中小企业局局长申建平说,2008年10月以后,由于企业融资难、劳动力成本提高、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等多方面因素。玻璃器皿产业面临的形势越发严峻,这个时候,大多数企业只能拿到低价生产订单,一批抗风险能力差的小企业逐渐倒闭。而此时政府又要求企业降低能耗,这意味着又是一笔大的成本投入。
2009年春节后,经朋友介绍,越南劳动力成本低,当地政府又大力招商,在越南建厂稳赚不赔。
经过几次实地考察,他发现,越南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供电供水、税收等优惠政策,以吸引投资,而且对于能耗高的玻璃生产行业并没有提出任何限制要求。相比国内越来越高的劳动力成本,越南劳动力成本则低得惊人,平均一个越南工人月收入只有300到400元人民币,最高不过600元。
很快,赵理决定在越南距离胡志明市不远的地方建厂,转战国外。
他说,玻璃器皿生产行业在国内是个夕阳产业,由于注定的高耗能特性,在国内生存的空间将越来越小。祁县大规模玻璃器皿厂的倒闭源于金融危机,但仔细分析,没有金融危机,这个行业也会被逐渐淘汰。
如今,他在越南的玻璃器皿公司已经有了两个分厂,利润相当可观。经营模式仍然一半以上选择出口欧美。他说:“我们现在正在尝试着在本地销售,和一些百货公司、超市进行合作,内销配合外销是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继赵理之后,祁县当地一些倒闭和未倒闭的小型玻璃器皿公司也开始陆续转战越南。据赵理透露,已经有近10家原先本地的企业和他取得了联系,请他帮忙接洽越南地方政府协商投资建厂事宜,顺便向他取经经验技巧。
转型之精工
天生高耗能,即使转产都改不掉这个属性。没有选择外出建厂淘金的企业主们开始就地思考转型方向,以面对越发严峻的节能降耗压力。祁县中小企业局局长申建平说,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 的政策要求,祁县玻璃器皿生产企业经历了改造电熔炉、天然气炉、电气混熔炉、电子烤花炉
设备等新技术,使玻璃 产业的环保达标率达到100%。
一位不愿具名的企业主说,不断升级设备的同时,意味着企业资金的不断投入。更换设备的大量资金,企业往往只能靠贷款一条路获得,但目前企业贷款还是很困难,银行总会从企业身上挑一些毛病不贷款给你。银行的路走不通,中小企业只好求助于信用社了,但利息又相当高。
一方面是政策下的设备改造压力,一面是资金缺乏又借贷困难的窘境。这种尴尬处境常年伴随着祁县玻璃器皿 中小企业。
张腾认为,玻璃器皿行业并不是一个朝阳产业,虽然为生活日用品必备,但毕竟是属于高耗能、资源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家对于资源型、高耗能的产业是不会支持的,转型是必由之路,但却相当困难。这个行业现在已经从以前的耗煤,转成了耗电或天然气,但始终摘不掉“高耗”的帽子。
如果转型,可行的路目前来看只有提高产品工艺,向高档艺术品发展,其次,则是出口转内销,将市场扩大到国内。
当地龙头企业山西宏艺玻璃器皿有限责任公司的转型形式,就是尝试从普通生活玻璃器皿生产向高端精工
玻璃艺术品方向发展。
据该企业办公室主任张腾介绍,他们生产的最高档玻璃艺术品一件卖过近8000元人民币,这在历史上是最高的单价。但相比数十万元的欧美精工玻璃器皿仍然有很大差距。
张腾说,国内市场对中高档玻璃器皿的消费欲望不强,很少有人会花几百、甚至上千元去买这些玻璃器皿。这需要一个消费观念的改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美国市场对玻璃器皿的需求要远远高于中国。
这也是为什么国内这块市场很难打开的原因所在。世界上玻璃器皿工艺领先的几个国家,如
意大利、捷克等,他们把玻璃器皿当成艺术品来做,而不是国内流水线上批量生产,这才是产品的真正价值。
行业之殇
据申建平介绍,祁县政府将组织本地企业与捷克合作建设
水晶玻璃生产线项目。水晶玻璃在欧洲被称为“透明的黄金”。近年来,由于捷克受劳动力短缺和生产成本高等因素影响,许多捷克企业有了在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中国投资或合作的意向。一旦合作成功,前期产值可达3亿元,后期可达10亿元。
一位计划步赵理后尘转战越南的企业主说,这虽然是一个高耗能的产业,但它的产品却是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我相信短时间内还不可能被取代。既然如此,行业就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的扶持和引导。
现在的情况是,玻璃器皿生产行业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和准入
门槛,这就导致了很多人无论有多少能力、多大规模,都能进入玻璃器皿制造的行业中来。
这位企业主认为,正是缺乏行业的监管和准入制度,导致了玻璃器皿行业鱼龙混杂的现状。虽然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大多数没有抗风险能力的小作坊倒闭了,但随着市场的走好,这些小作坊很有可能卷土重来。而对于这类小作坊来说,低成本投入的价格优势,势必造成玻璃器皿出口价格的一再压低,久而久之凡是印有“中国制造”的玻璃器皿便失去了国际市场上的议价主动权,这对行业的伤害才是最巨大的。【完】
与【节能减排】相关热点资讯:
【了解更多 “节能减排” 相关信息请访问
玻璃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