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馆
2009年8月11日上午,在中国科技馆举行新馆工程建设媒体见面会上,中国科技馆辛兵副馆长、新馆总设计师刘晓光先生及相关负责同志分别就新馆工程建设情况和设计理念进行了
本篇文章内容由[中国幕墙网]编辑部整理发布:
2009年8月11日上午,在中国科技馆举行新馆工程建设媒体见面会上,中国科技馆辛兵副馆长、新馆总设计师刘晓光先生及相关负责同志分别就新馆工程建设情况和设计理念进行了介绍,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2005年5月,中国科技馆发布了新馆建筑设计方案招标公告,经过两轮竞标,最终采用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RTKL国际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设计方案。 新馆建筑为一体量较大的单体正方形,利用若干个积木般的块体相互咬合,使整个建筑呈现为一个巨大的“鲁班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特点,也象征着科学没有绝对的界限、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寓意。 中国科技馆新馆东临亚运居住区,西傍奥运水系,南依奥运主体育场,北望森林公园,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建筑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局部五层,总投资11.145亿元,作为奥林匹克公园体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成功举办了“奇迹天工—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创造文物展”,为奥运会增添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站场域之气 坐落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中国科技馆新馆与“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交相辉映,相互呼应的体量和形式感有助于强化奥运中心区的整体空间和建筑意象。 本建筑设计原则更重视人的活动,这是建筑空间生成的根本依据,其目的是使该建筑不仅是限定城市领域的一个实体,而本身也是城市生活的一个场所和载体,并能带动激活周边的发展。设计试图构成一种单元肌理,使科技馆与“鸟巢”、“水立方”建立起某种形态关联,使之成为奥运公园中心区内的一种基本建筑风格,从而强化其场所和领域感。 塑科技之形 建筑立面“拼图单元”正面采用连续的白色波形金属板,曝露的侧面为绿色反射玻璃(词条“反射玻璃”由行业大百科提供)和不锈钢板的组合。波形板饰面采用不同的排列角度,随着日光照射角度的不断变化,每块波形板的阴影也随之不断改变,立面呈现明暗变幻的立体图景,以微妙而动感的方式把各块拼图区分出来,同时犹如一层变幻的迷彩融于奥运公园的大环境。 当人们伫立于科技馆面前时,可以从同一角度看到不同的景象,它甚至成为天空阴晴的写照,那些抽象的肌理也以其最简单的形式为新馆单纯的表面穿上最富感性色彩的外衣。 覆有机之态 在追求建筑美观、实用与舒适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建筑的节能环保。外墙采用了挤塑保温板(词条“保温板”由行业大百科提供)、中空LOW-E玻璃加镀阳光膜、温屏玻璃(词条“温屏玻璃”由行业大百科提供)等材料,充分满足了大体量单体建筑的隔热保温和采光需求,减少了对空调的使用,达到了降低能耗的效果;建筑内部采用全空气系统和自然通风系统相结合的方式,使室内空气在不同季节进行自动调节;建筑采用了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中水利用系统、冰蓄冷系统,并局部安装了太阳能发电系统、风力发电系统、光导照明系统,极力倡导节能环保理念;空调、给排水、消防、安保、变配电与照明等均实施智能控制,实现了楼宇自动化管理。 通过上述节能环保措施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室内环境的舒适度,提高了建筑品质,使整体建筑保持良性循环,延长了建筑使用寿命,降低了建筑能耗和运营成本。 此外,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讯与信息系统、数字会议系统在本建筑中也得到了充分利用。屹立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内的中国科技馆新馆定于2009年9月16日正式对社会开放,届时将给公众带来全新的体验和前所未有的惊喜。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版权,归中国幕墙网和作者所共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转载要求: 转载的图片或者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本站水印。
隐私条款: 除非特别声明,否则文章所体现的任何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幕墙网。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将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