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批
建筑节能试点项目已经显出实实在在的节能效应:新建办公楼浦江智谷商务园1号楼,10项
节能技术齐上阵,今年前7个月比同类传统办公楼省下电费43万元。记者昨天获悉,上海正“加码”推进建筑节能,不光新建建筑将全部按照节能标准设计建造,更要向已经建成的“老房子”挖掘节能潜力。
经过几年探索和努力,上海推行建筑节能,已实现从点上示范到面上推广,从
住宅建筑到
公共建筑,从新建建筑到既有建筑的重大转变。目前,全市已新建了2900万平方米
节能住宅和603万平方米节能公共建筑,600余万平方米既有建筑完成了节能改造。这些建筑至少比传统建筑综合节能50%,有的已达到75%以上。
无论是新建建筑还是对老建筑实施节能改造,第一步就是穿上
外墙保温、
外遮阳等“节能衣”。老建筑虹口区海军干休所
门诊部办公楼,在完成对建筑外墙、外
窗、屋面和空调外机的综合改造后,节能率达到了71.11%,仅今年一季度就省下电费1.5万元。上海市政大厦、上海建筑
建材业行政管理服务中心大厦、中企大厦等数十个政府办公大厦和商办楼贴上了
节能玻璃膜,在夏季平均可节省三成空调耗电量。
光穿“节能衣”还不够,在用能
设备上体现节约以及合理利用再生资源,才是
节能建筑“深度开发”的重点。浦江智谷商务园中的
采暖制冷设备,用上了先进的
楼板埋管系统———在楼板内铺设直径为16毫米—20毫米、间距为200毫米—300毫米的水管,水管内冬天注入26℃的热水,夏季注入2℃—18℃的冷水,通过
辐射使室内温度控制在冬季不低于20℃、夏季不高于26℃的人体舒适范围,大大节省了空调能耗;同济大学文远楼和大礼堂保护性改造中,巧妙地用上了
地源热泵、地道预冷新风系统等十多项节能技术,为保护建筑节能改造探出一条新路。
地源热泵系统的工作原理就像土壤
热交换器,供热时从土壤中抽取热量,供冷时向土壤释放热量;地道预冷新风系统则可将室外新鲜空气送入地下约4米、长约40米的
混凝土管道,利用地下常年5摄氏度的温差减少空调系统负荷。记者昨天在现场感受,传统的空调机箱不见,室内却新风阵阵,凉意习习。
“将节能进行到底”,意味着节能建筑覆盖范围将愈发广泛。记者昨天从市建设交通委获悉,今年,上海新建住宅、新建公共建筑将全部按照节能标准设计和建造,约有370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数量将同比增长20%,达到约700万平方米,
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数量也同比增长20%,达到约100万平方米。到“十一五”末,预计全市新建成的节能建筑将达到1.8亿平方米,3000万平方米“老房子”将“变身”节能,是目前的5倍,达到“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条件的住宅将全部实施节能改造。
挖掘建筑节能潜力,还将从建筑运行环节向建筑施工环节延伸,直至建筑全生命周期。目前,全市建筑工地掀起了一股创建节约型工地的热潮,预计今年全市建筑施工能耗将同比下降4.4%。此外,上海将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分别推进旅游、商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建筑的节能建设和改造。
专家为建筑节能建言献策
昨天,市委常委、副市长杨雄对本市建筑节能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召开座谈会,请各路专家为上海推行建筑节能建言献策。
上午,杨雄先后来到浦江智谷商务楼、虹口海枫小区海军干休所、同济大学文远楼和大礼堂,查看了这些节能改造示范项目的实施情况。目前,这三个项目均已完成节能改造,并取得了良好的节能效果,节能率大大超出现行《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综合节能50%的指标,分别为上海新建办公楼、旧小区、历史保护建筑中的节能建设和改造树立了良好“样板”。
在下午的建筑节能工作座谈会上,来自市建科院、同济大学、上海建工集团、现代设计集团、市房科院等节能建筑“产业链”上的相关专家拿出了不少深入推进建筑节能的“金点子”。
杨雄在座谈会上表示,上海推行建筑节能的潜力很大。他要求有关方面认真梳理,建立一套系统的体制机制,将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循环利用贯穿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真正把建筑节能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与【】相关热点资讯:
【了解更多 “” 相关信息请访问
节能专区 】